2)第一百九十二章 江源生变_南宋之霹雳风云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祖父的固残守缺让其家族人口损失殆尽,昔日门庭若市的大宅被付之一炬,奴仆也要么死要么逃散,就连祖坟也被摸金校尉盗掘一空,自己也被活活气死。

  阔端退兵后,常元父亲试图重振家业。只是小有成就之时,蒙军接下来对蜀地几次入侵和利州汪德臣部的剽掠,又将其辛苦积聚的家财掠夺而去。在刘黑马重占川西之前,常家变得与普通人家无异,唯独手中还握有数千亩良田的地契。只是乱世之下人口十只余一,大片良田摞荒,根本就没有人佃种其耕地。常家既没有人口耕种那些土地,也无力阻止流民在上面生活,只能任由那些土地或被人耕种,或长满杂草。只是常家风光惯了,根本不能接受家道中落的事实。疾忧之下,常元父亲一病不起,他临终前交代常元,一定要恢复家族的荣光,以告慰先祖之灵。

  蒙古人盘踞江源之时,常元与一群流民躲在了金马河边的一片沼泽中。由于常元读书识字明白不少道理,久而久之便成了这群流民的首领。霹雳军来到后先是委任了他为民兵连的排长,后因其表现突出升其为负责江源城守卫的基干连副连长。由于常家在江源根深蒂固,常元又擅拉关系,久而久之他在基干连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大老粗连长,获得了不少人的拥护。面临生存威胁之时,父亲临终遗言只是在夜深人静时,偶尔在心中泛起。随着生活的安定以及官位的上升,其父的遗言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,逐渐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,心中恢复家族荣光的愿望越发强烈。

  常元之所以要投靠有血海深仇的蒙古人,是因为利益,更准确的是因为对霹雳军的田亩政策不满。土地不仅是农业社会的根本,同样是工业社会的根本。霹雳军的财税体系并不依赖田,而是靠工矿业和商业为主,但仍然极度看重耕地。收复了这三州(府、军)之地后,霹雳军实行的是“耕地有其田”的政策,对无主荒野只要耕种一定年限便可承认其所有权,且不收田赋。对于有主的荒地,虽不公开否认地契的效力,但要求地契主人不得将耕地荒芜,且必须自己耕种。这项政策让常元等前地主手中的地契,变得一文不值,这自然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。这些人中有声言要向朝廷告状的,也有选择激烈对抗的。对此欧阳轩态度极为强硬,压下了管理层不同的声音。他绝不允许霹雳军治下出现土地兼并,出现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。他无法容忍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。

  川西有句话叫“叫唤的狗不咬人,咬人的狗不叫唤”。对霹雳军乃至欧阳轩,常元虽然恨得牙痒痒,但并没有表露出来,相反他待百姓更加和气,待同僚更加殷勤,以致并没有人知道他的愤恨。实际上他利用霹雳军施政上的缺失和疏漏,暗暗煽动不满情绪,久而久之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对霹雳军心怀不满者,这些人中有利欲熏心者,也有漏网的水匪盗贼,更多的是游走好闲的市井无赖。就在夏收前,常元便悄悄和对岸蒙军谈好了价钱,准备将江源县作为降蒙的投名状,而蒙古人也许诺由他做江源县令,他底下那批蝇营狗盗之辈也各有封赏。

  在常元的心中,恢复家族荣光是最紧要的事,至于这官是蒙古人的还是宋庭的,有那么重要吗?他心中早在盘算,做了江源县令,第一件事便是将那几千亩土地收回来,物归原主。地契上那些土地已被重新开垦出来,又成了一等一的良田。有了土地,自然还需要大量的奴仆,那些忤逆自己的人便是极好的奴隶来源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pofx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